美国留学签证收紧,政策变化不断, 为啥哈耶普斯麻入学率还创了新高?
哈佛大学2029届新生入学率达到85%的历史新高,国际生比例稳定在15.8%。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生比例从去年的12.1%攀升至14.1%,创下校史纪录。
这些数据背后,是美国顶尖大学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尽管签证政策收紧,名校通过扩招、增加奖学金和调整申请政策等多种方式,依然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学生。
2026Fall美本申请季开局惊人。Common App系统开放仅4天,就有437万学生注册账户,较去年同期激增13%,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在这波申请大潮中,有15,103名申请者已经提交了申请,人均申请2.7所大学。美本申请不仅没有降温,反而呈现出火热态势。
中国申请者作为美国留学的主要生源国之一,人数大概率不会减少。2025Fall,共有152,112名国际生提交申请,其中中国申请者人数最多,同比增长6%
01 顶尖名校入学率,不降反升的真相
与前文提到的悲观预测相反,美国顶尖名校的入学率实际上保持了稳定甚至有所增长。
哈佛大学今年有1654名学生确认入读,入学率达到85%的历史新高。为应对签证不确定性,哈佛还额外录取25-30名学生作为缓冲池。
普林斯顿大学今年迎来1409名新生,国际生比例从12.1%大幅跃升至14.1%,创下校史新纪录。亚裔学生比例也显著提升,达到27.1%。
多所名校入学率持续走高:
麻省理工学院保持86.4%的超高入学率;
宾夕法尼亚大学入学率保持在68.6%的高位;
布朗大学入学率从65.2%跃升至73.1%
02 美国名校三大策略,吸引全球优秀生源
扩招计划增加机会
为吸引全球优秀生源,美国顶尖名校推出了一系列扩招计划。耶鲁大学宣布从2025年秋季起每届增加100个本科名额。斯坦福大学打破50年传统,初步扩招150人。加州大学系统宣布新增20万个本硕名额。
早申格局重构
早申(ED、EA)阶段的录取率远高于常规申请(RD)。据官网数据显示,达特茅斯学院早申录取率约12%,而RD录取率仅为4.5%。
越来越多学校增加早申轮次,如芝加哥大学首创ED0轮次,通过夏校提前锁定学生;埃默里大学新增ED2轮次。
奖学金与经济援助升级
美国大学为减轻学生经济压力,提供了丰富的奖学金机会。普林斯顿大学实行分级资助政策:家庭年收入15万美元以下全免学费生活费,25万美元以下免学费。
耶鲁大学将免学费门槛降至年收入7.5万美元。布朗大学为所有本科国际生提供不考虑经济状况的学费资助。
03 签证政策收紧,留学生如何应对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学生签证政策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国务院透露,已有超过6000名外国学生的签证被取消。
近期,美国国土安全部悄然推动一项重大政策变动——将F-1/J-1签证目前的“随学籍有效”改为“固定有效期制”,并设立到期续延程序。
这意味着部分国家(尤其是中国等)及敏感专业的留学生签证有效期将缩短至两年,到期后必须重新申请续签或更换签证,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04 标化政策全面回调,申请要求变化大
在多年“标化可选”政策后,众多TOP大学正重新要求SAT/ACT成绩。在8所常春藤梦校中,除哥伦比亚大学将长期沿用Test-Optional框架、普林斯顿暂未发布2026年秋季招生细则外,其余6所院校均已恢复对标化考试成绩的硬性评估要求。
Top50高校标化考试政策分为几种类型:
必须提交(Test-Required):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城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大学、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
可选提交(Test-Optional):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范德堡大学、圣母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埃默里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波士顿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里海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维克森林大学
完全不看(Test-Blin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05 美国名校扩招机遇看似增加,录取难度未降
近年来,美国名校在招生策略上动作频频 —— 早申阶段的 “提前抢人”、常规申请中的新生扩招,一系列调整似乎让 “踏入名校校门” 的机会变得更多。但稍加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并不等同于录取难度的降低,反而呈现出 “蛋糕虽大,分蛋糕的人更多” 的复杂局面。
从整体趋势来看,申请美国名校的总人数始终保持庞大体量,甚至逐年攀升。即便部分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在 “僧多粥少” 的大背景下,单个申请者能获得的录取机会并未随之增加。名校之所以选择扩招,本质上是为了争夺更多优质人才:它们会同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开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持续发展等前沿热门专业,以此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生。
而对申请者而言,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靠优异的学术成绩已远远不够。以布朗大学 2029 届录取学生为例,95% 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排名前 10%,半数学生的 SAT 成绩介于 1480-1560 分之间,58% 学生的 ACT 总分达到 35-36 分(其中不乏满分考生)—— 这意味着 “学术出类拔萃” 已成为申请名校的 “基础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顶尖院校对学生的评价维度正不断拓展,个人特质与社会价值的展现愈发重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的录取案例便极具代表性:有的学生凭借科研创新能力,发明了用于治疗疾病的微型机器人;有的学生在文体领域崭露头角,既是出版作家,也是青年奥运水球冠军或爱尔兰舞蹈世界冠军;还有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创办俱乐部帮助无家可归者…… 这些被录取的学生,无一不是兼具学术才华、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多元化人才,他们的经历也印证了名校选拔标准的变化。
事实上,无论美国大学的招生策略如何调整 —— 是早申提前锁定人才,还是扩招拓展生源范围,“择优录取” 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选拔的维度与广度。对于坚定目标、计划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及家长而言,与其纠结于 “扩招是否等于机会增加”,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两方面:一方面,深入研究各校招生政策与偏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申请策略;另一方面,持续提升个人综合实力,不仅要夯实学术基础,更要在实践中挖掘自身特质,通过参与科研、公益、文体活动等,展现独特的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
唯有如此,才能在 “蛋糕与分蛋糕者同步增长” 的竞争环境中,真正抓住名校招生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为申请之路增添更多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