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大学如何协助学生在两所学校同时修课
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社区大学被寄予厚望,承担着拓展升学机会与提升教育公平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跨校修课”(cross-enrollment)作为一项旨在促进学生转学与学术准备度的政策工具,逐渐引起关注。然而,这项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制度壁垒与执行瓶颈。本文基于对加州三所社区大学29位升学辅导员的访谈,深入揭示一线执行者如何理解、支持或质疑跨校修课制度,以及他们在资源受限、信息不对称与文化认知交错的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一、研究背景:复杂制度下的升学辅导新挑战
美国社区大学历来承载着多个目标,包括开放招生、职业培训、副学士学位授予与四年制大学转学衔接。尽管大多数社区大学学生的目标是转入四年制大学,但真正完成转学的人数比例仍然偏低。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州实施了“跨校修课”政策,允许社区大学学生在保留原校身份的同时,在附近的大学修读一门课程,并以社区大学的学费标准支付。这被视为提升学生转学准备度与归属感的潜在策略。
然而,该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各种制度性障碍和资源瓶颈。学生往往需要在多个机构之间穿梭,掌握复杂的信息,才能成功跨校选课。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大学的升学辅导员被赋予了重要职责:他们既是政策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支持者与推荐人。但与此同时,他们本身也面临着诸多工作压力、职责模糊和资源限制。因此,作者以“辅导员如何理解并实践跨校修课政策”为出发点,开展了本研究。
二、研究方法:以“意义建构理论”为核心的定性研究
研究采用聚焦小组访谈法(focus group),对象为南加州三所社区大学的29名辅导员,涵盖转学中心主任、普通升学辅导员、学术协调员等不同职位,平均工作年限为14年,访谈时间为一小时。
研究框架基于Weick的“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强调个体如何在组织结构、权力关系与经验背景的交织中解释并应对政策。作者特别关注辅导员如何感知组织支持、与大学之间的协作状况,以及他们对“理想跨校学生”的设定如何影响对政策的推广。
三、主要发现一:制度资源与组织文化决定辅导员是否“支持政策”
研究首先发现,辅导员是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跨校修课,取决于他们所在学校的资源保障与行政态度。以Sunnyside College为例,该校辅导员获得了多次培训,有清晰的申请流程说明,有特定部门如转学中心提供支援,因此辅导员普遍表示“有信心”和“有能力”推荐学生参与。
反之,在Palm Tree College与Beach Hub College,辅导员普遍表示缺乏培训、信息模糊、甚至受到行政上级的“冷处理”。一些辅导员坦言“是在工作中自学政策”,甚至认为自己并没有“义务”向学生推荐这类机会。此外,由于“跨校修课”涉及对四年制大学课程的指导,部分辅导员担心“越权”,进而回避相关任务。
这显示出:政策是否能在第一线落地,关键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而在于辅导员是否“被授权”和“被支持”去执行这一政策。
四、主要发现二:跨机构协作严重缺失,导致信息混乱与执行断裂
作为跨机构政策,跨校修课需要社区大学与四年制大学之间建立清晰的对接机制,但辅导员普遍反映信息获取困难。一方面,大学官网缺乏统一入口和明确联系人;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拿着表格去上课,许多大学老师都不知道这个政策的存在,导致学生被拒之门外。
此外,课程学分是否能转入目标大学、是否符合专业要求,也缺乏系统的说明与协议。辅导员不得不依赖自己过往经验或临时联系大学代表“打听”,这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指导力。
有辅导员提出:“如果有一个清晰的课程对接列表、常见问题指南、以及固定的对接人,事情会好很多。”但目前的现实是,系统性协作尚未建立,导致一线执行者孤立无援。
五、主要发现三:对“理想参与者”的设定反映制度性偏见
虽然政策规定只需GPA达到2.0即有资格申请,但辅导员普遍只愿意推荐GPA在3.0以上、具有自我驱动力、学术表现突出的“精英学生”参与跨校修课。一些人甚至表示:“我只会推荐给3.3以上的学生,因为他们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类筛选逻辑表面上是“为学生好”,实则反映了对政策执行后果的不确定感,也暴露了结构性不平等:低收入学生、英语非母语学生、第一代大学生,往往更难被纳入辅导员视野,从而错失提升机会。
个别辅导员尝试采用更具包容性的策略,如评估学生的课程负担、工作时数与交通能力,但在整体上,主流判断仍过于保守,且缺乏公平意识。
六、主要发现四:潜在价值被低估,现实障碍被高估
从政策初衷看,跨校修课具有多重积极效应:学生可以提前修读专业课程、体验大学氛围、节省学费成本,甚至对曾在大学受挫的学生来说,是“重返四年制”的试水机会。
但现实中,辅导员更关注“问题”:如交通成本、课表冲突、大学不认账、签证风险等。他们担心一旦学生失败,反而拖累学业进度、影响转学申请,因此宁愿谨慎保守。
实际上,这种“过度审慎”的判断,源于制度信息不足与责任模糊,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推广效果。
七、政策建议:从制度、文化到实践的三重改善路径
作者据此提出三方面的改革建议:
第一,明确制度责任,推动学校将跨校修课纳入转学路径设计目标,给予辅导员“官方授权”;
第二,加强校际协作,建立统一的课程列表、转学协议、信息门户与定期联合培训;
第三,提升辅导员培训质量,特别是在公平意识、文化理解、多元支持策略方面,减少仅靠“经验判断”的做法。
此外,文章引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塔拉哈西社区大学的合作案例,建议设置“常驻辅导员”“联合宣讲会”等具体做法,提升政策的可执行性与可持续性。
八、结语:社区大学转型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
本研究揭示了一项具有教育公平潜力的政策,如何因制度碎片化、责任模糊、资源缺乏与文化偏见而在实践中“沉没”。跨校修课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道切口,它让我们看到:美国高等教育中那些最具包容性的制度,往往最依赖前线工作者的专业判断与制度支持,而一旦缺乏后者,前者便难以为继。
对于中国的高职-本科衔接、专升本机制、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等改革也具有参考意义。一项有益的政策是否能够实现其初衷,不仅取决于设计合理与否,更取决于制度资源是否匹配,信息传播是否透明,文化认知是否包容。这些,或许正是我们该认真思考的高等教育“软制度”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