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学啥专业好?
“选什么专业最挣钱?”
“什么专业好找工作?”
“想学计算机是不是直接申请没戏?”
“学心理学就是算命对吧?”
“美国当个医生待遇应该不错吧?”
“我想挣钱,所以我要学商科”
每年,遇到最多的家长和学生的问题都围绕着大学选专业和定专业。毕竟专业选不好,可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而提前确定自己的专业,则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留学规划,提升自己的学术准备和活动准备,在申请的时候可以一击即中。
美国大学专业选择排除法
美国大学的专业整体的大类是非常简单的,可以用“文理工商艺医”来做基本概括。虽然从具体的细分上综合性大学可以有成百上千的专业,甚至交叉学科加起来更多,但基本都涵盖在内。
对于完全没有思路的同学们,其实排除法是非常管用的一招。比如从“文理工商艺医”的大类先来看,医学我们直接pass掉(在美读医学院难于上青天)。然后艺术相关的专业,要看学生是否有艺术天分,对设计是否感兴趣,从小是否有艺术方面的相关参与度高的活动,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都没有,也可以直接排除掉。剩余的文理工商,可以先从文理两大类来判断,首先看自己是否偏科,其次看是否有自己完全不能学的科目,比如数学等。这样就可以把范围集中到一个小的类别上。
比如数学完全不喜欢,理科也很差,那天然的可以选择文科在文科大类中,比较熟知的有经济学(还需要学数学),社会学,人类学,传媒,国际关系等,这时候就可以按照“我能学+“我想学”的方法来进一步进行缩小范围的选择。
选择美国大学专业要我能学+我想学
能,是能力象限,即你的能力。
想,是意愿象限,即你的主观能动性。
在确定了大类之后。下一步我一般给学生的建议是把“我能学”和“我想学”结合起来。我能学意味着能力象限,比如你可以问下自己是否偏科,想学文科的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想学理科的学生,数学基础怎么样,逻辑思维如何;想学工程的学生,动手能力如何,喜不喜欢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这是针对专业的能力的要求。
能力不行,专业选得再好也毫无意义,只能换来成绩单上大量的C或D。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文科生,对数学一窍不通,那么很显然,理科工科包含热门的计算机专业等都与我无关了,因为数学是这些科目的基础。
学习成绩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想学计算机,那你高中数学成绩如何?计算机AP或IB考得怎么样?学过编程语言吗?是否对编程感兴趣?这些问题都是“我能学”的一个佐证。
第二个维度是“我想学”,记住是“你想学”而不是你的医生爸妈,或者会计父母希望你去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天然的老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因循自己的职业路径给学生进行留学规划,但完全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天赋和兴趣。比如让一个对计算机并不感兴趣的学生去痛苦的学习编程,而忽略了他在经济学方面的敏锐观察力。这样的结果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领域苦苦挣扎,最后劳而无功,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留学的沉没成本极大。因此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主观意愿在选择专业时的作用。
选择美国大学专业探索和了解
对于不了解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实需要打开视野,多看看相关的文章,讲座,甚至和学长姐多聊聊天。很多人其实不太知道美国还有这么一个专业。我在国际学校当counselor的时候,给一部分学生科普美国的一些新兴专业(国内几乎不开设,家长很不了解)。比如体育非常好,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其实可以考虑体育管理这个专业。而很多女权狂热分子其实并不知道美本有一个叫做“性别/女性研究”的专业其实非常适合自己。
专业不等于职业
这个专业是否好找工作其实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每逢遇到这种问题,其实都很难直接回答。坦白来说,从数据层面看(每年的就业网站会统计就业率,行业薪资,失业率等)大的趋势和形式是一目了然的。最好就业的专业类别还是工程专业,其次是计算机,数学等。
虽然整体的就业环境对程序员的需求很高,但这不代表着每个人都能学计算机或者可以学计算机,也不代表学计算机就能保证百分百就业。
我们都清楚专业和职业并不能完全挂钩。很多人的未来职业和大学所学专业甚至毫不相关。而很多看上去的冷门专业,也可以有一番成就。事实上,跨界打劫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比如刚刚登上浪姐舞台大放异彩的刘恋小姐姐,本科毕业于北大考古系,但就职于奥美(顶级公共关系集团),副业是歌手,乐队主唱,甚至混迹于娱乐圈。无论是主业还是副业都跟大学所学毫无关系,但是能跻身顶级广告公司所看重的一定是北大毕业(对智商,能力,勤奋验证过了),和大学所培养的其他能力象限。而不仅仅是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这点上,还是要遵循学生“能学”和“想学”的意愿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然后适当地参考就业市场的风向。比如想留在美国的同学肯定尽量考虑STEM专业。
Undecided
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是可以选择Undecided/Undeclared这种不确定专业的申请策略。
这是非常科学并且好用的,对于确实不知道自己未来所喜欢的专业,或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但在高中阶段缺乏有力规划的学生。其实这是非常好的申请策略,可以先用这种策略进行申请,录取后到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转院系。
坊间有传说美本前三十不定专业录取率比较低。其实这个言论要考虑背后的逻辑,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确定专业意味着学生很早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可能做了相关的学术探索,科研活动等相关的活动,从而准备地更加充分。美国大学培养学生绝对不是从0开始培养,如果你能在准备上做到0.5或者0.8,那肯定能击败不少0的学生。因此可以认为确定专业录取率比不定高。
选择专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其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都需要改变世界的人。因此,只要遵循我能学和我想学这两个大的逻辑去努力,每一角落都有发光发热人。
最后用胡适先生1958年在台湾大学礼堂演讲《大学选啥专业最好》的结尾段来给大家做一点参考。
“大学生选择学科就是选择职业。我现在六十八岁了,我也不知道所学的是什么?希望各位不要学我这样老不成器的人。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终身,还没有的,就是大学二、三年也还没定。各位在此完备的大学里,目前更有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来指导,趁此机会加以利用。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想起当初我哥哥要我学开矿、造铁路,我也没听他的话,自己变来变去变成一个老不成器的人。后来我哥哥也没说什么。只管我自己,别人不要管他。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会大的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下课了!下课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