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美国大学根本不会把高中生申请时的专业“当真”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美本申请时的专业选择真的那么重要吗?选专业到底选的是什么?
其实,大部分美国大学并不会直白地问“你要选哪个专业”?而是会问“你最感兴趣哪个学院”?其次是你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学术项目是什么?除了这个领域/项目,你的第二/第三意向是什么?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最感兴趣”意味着学校关心的并不是你的专业选择,而是你目前的学术兴趣,注意这个只是一个目前的意向,而且这个兴趣也可以有多个,甚至应该有多个。
这样的问法其实是因为学校默认学生的兴趣是会改变的,所以现在需要学生填写的只是一个现阶段的想法和意向。
另外,选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个学院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会不一样。比如文理学院和工程学院大一大二要求的课程就会有所不同。申请选择的学院,被录取后会默认在该学院学习。
而我们所经常提到的“选专业”(declare the major),其实大多数美国大学是在大二下学期(一般春假前后)才让学生敲定的。
大一到大二,是美国大学认为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去探索和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的时期。
事实也如此。很多美国大学本科生都是通过实际体验一些课程,或对专业领域内资源有一定了解后,才在大二左右对专业选择有了比较清晰的想法;很多人发现自己想学的专业,跟申请大学时填写的专业完全不一样。
而这样的经历,才是美国大学生活的常态。
02、美国大学确定专业的规则和流程
美国各大高校确定专业的规则和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美国大学对专业的定义跟我们常常以为的并不一样。我们一谈专业一般就想到就业读研等等,但是实际上,专业就是由学生大学期间学的一系列课程决定的。
学生所修学分里面,大概只有2/3是来自决定毕业的专业课程。其中很多课是基础课,一般大三大四才会涉及到每个专业的高阶专业课程。另外的1/3全部来自选修课,也就是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那么,大二下学期在选专业的时候选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大学一般会给学生很多组合的可能性,常见的组合有下面这么几种。
1. 选1个Major或1个Concentration(专业细分方向)。比如商学院里面就常常没有专业,只有细分方向。
2. 选2个不同的专业或者细分方向(可以是双学位,也可以是1个主修和一个辅修)。这个组合目前更加主流。
3. 选择Joint-Major(联合专业)。大学中的不同学院会联合教学的一种专业,比如政治经济学项目等等。
4. 参加拿证书的项目。比较常见的拿证书项目有量化数据分析证书项目、商业实践类的证书项目等等。这些项目不会算成是专业,但是代表学生掌握了某些特定的技能。
举两个美国大学在校生专业组合供大家参考:
J同学主修电影及媒介研究和脑神经科学双专业,同时辅修写作;
P同学选择基因生物学—计算生物学方向作为主专业(这是一个将计算机应用于生物基因研究的交叉学科),同时辅修金融学。
实际上,不同学术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可以让学生充分预备好未来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让自己不是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走,而是更有灵活性和可能性。
除此之外,真正在确定专业的时候,美国大学通常会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有专业先修课程的就读经历,并且要求特定课程必须达到一定分数。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学生在大二确定了专业,提交了确定专业的表格,在毕业前还是有机会通过“转专业”来改变自己学习方向的。只要满足想转的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就能毕业。
03、学术热情是美本申请的核心
在美本申请的5大板块中,除了GPA和标化需要体现硬性的学术能力,剩下的3个板块都是对学生的学术兴趣进行考察。
课外活动、学术活动往往是最直接证明学生学术兴趣的重要项,文书主题和面试问题更是把学生的学术兴趣当成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
了解大学对学术兴趣的理解和要求,对我们帮助学生进行高中3年的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这也让我们看到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分数很高、拿了很多竞赛奖项的学生未必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
原因在于,美国大学并不是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做了足够多的学术活动。他们更关心你——
为什么要做?你是否具有好奇心?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某个领域在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
你是否能够跟别人分享知识?你是否有广阔的资源获取能力?
这些考虑或许令很多学生和家长会觉得很“虚”,但这才是最有可能让那些没有灵魂只有成绩的传统学霸被刷下去的地方。
毕竟,无论大学还是社会,都更看重对自己定位明确,并且在积极行动中展现出来实在能力的人。所有用分数衡量的东西在长远来看都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