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在美国转学
大学开学刚刚一个半月稍稍安定,很多同学又将转学提上日程。在美国转学应该了解的各方面内容,你将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高中阶段的转学其实对于在国外的留学生来说十分普遍,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不适应,或是学生想要追求更为严格的学术标准,又或者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学校的某个方面,等等。
而大学阶段的转学,在美国也是相对普遍的。奥巴马,川普也都是转学后从名校毕业。奥巴马是在大学三年级从一所文理学院Occidental College(西方学院)转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川普是在Fordham University(福德汉姆大学)读完两年转学进入了宾大,而他闺女伊万卡也是从乔治城读完两年后去了宾大的沃顿商学院。
总的来说,大学生转学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1.申请大学时因为对学校的各方面不够了解,误入了不适合的学校
美国大学申请涉及到的因素有7-8项,有一些家长不理解这些,觉得送入了美国高中,大学申请也会自动完成。 美国高中确实有大学申请办公室,但是最低比例一个老师也要带着20-30人,老师会热情帮助学生,但是这之中要做的事情,从检查基本信息的填写是否准确,到对学生的活动描述,各式文书,面试(某些情况下),推荐信的沟通,成绩单的寄送,额外增加亮点的材料的制作等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升学办公室老师是很难帮助到30多个学生全面细致的完成这些。
申请大学在11年级结束,12年级上半学期进行,对于有繁忙的12年级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申请大学是很大的工程,面临着具体,大量的工作,许多对美国学校申请不甚熟悉的家长和学生如果这一过程走不明白,又没有顾问的帮助,申请到的学校很可能最终成为了很偶然的选择,而学生进入大学才发现,所上的大学和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不得不进行转学。
这里还要提醒目前正在申请大学的学生和家庭们,一定要多问多了解,大学申请涉及因素非常多,又是这么关键的事情,一定要跟老师,跟教育顾问多请教,多商量,一起团队工作,避免闭门造车,争取升学结果是自己满意和适合,并且清晰了解的,就不用到大学后再折腾一回了。
2. 申请大学的时候成绩不够出色,到了大学后成绩提高,可以挑战更高一级学府而转学
大学转学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到了大学后,学生突然开窍,发现学习能力增强,有能力接受更多的挑战,但周围环境太散漫,又发现大多数同伴学生都是在悠然混日子,这时候学生当然要去选择激励自己斗志的环境, 转学便成为不错的选择。
申请大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是四年学习过程的综合成果展现。申请过程如果把握地好,申请结果会比自己本身的水平高一截,不会360度转弯。但是到了大学,只要你GPA足够,其它条件又可以的话,你将会更加容易升入更高一级学府。很多学生从50-70排名的学校,通过我们的转学帮助,升入了前30位的大学,比如,在纽约地区,从Fordham转去Barnard, Boston College,从NYU转去哥伦比亚,从雪城转去康奈尔等更高一级大学。
除此之外,还有在社区大学的学生,通过社区大学与四年制大学的合同关系,直接在1-2年后转入四年制大学。例如,在纽约城市大学系统内部,从两年制社区学院转入Baruch 商学院,或是转去所有纽约的四年制大学,如纽约大学等,最后拿到的毕业证书,仍然是四年制大学的名字。这对于刚开始上高中成绩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很不错的机会。
当你需要转学的时候,你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学基本上等同于重新申请学校,大学申请时所需要的工作都要重新进行一遍
转学时,你仍然要递交成绩(从高中至大学),你仍然要推荐信,仍然要提交SAT/ACT(大一转大二)或是托福成绩, 你还要进行更全面的活动规划和描述, 并且继续写文书 (例如, 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小文书五篇,越好的学校要求的文书越多,如哥大这样的学校等还不接受大三转学。)
此时的你不但要下功夫准备申请,同时还要继续认真完成当前的学业(因为你此时的分数对于你的申请材料也十分关键)。如果此时觉得自己精力不够,需要帮助,或者希望申请结果更加理想,你一定要找老师,找顾问。
2. 大学转学仍然要进行活动规划,你在大一做了什么对于转学很重要
从转学的角度,只拿着高中的成就,大一的成绩单,没有大学良好适应的展现,再转入更高一级学府几率并不大,有计划转学的同学需要跟你的老师,adviser,顾问好好请教,在高中履历和大一成绩单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规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就选择规划好活动,让自己的大学简历更加耀眼。
3. 转学是一个争取更好的机会的过程,但不适合每一个人
上一条中提到的过程,足可以让你体会到:麻烦。但是如果能够在大一学习生活适应的同时完成这个过程,你一定会成长一步,人本来就是越练习越聪明,在这过程中你也可以对大学生活,未来的方向有更多的认识。
在顾问的带领下,你会对大学的一切更加明朗,在我们过去学年办理的转学中,虽然最后每个同学都去如愿去了理想的学校,但是转学过程本身就很漫长。10月开始,录取通知书一直发到第二年五月,没有毅力和决心是没办法走完这个过程的,我们转学同学周围的同学只是嘴巴上说转学,却没有付出行动,也就没有录取结果。而我们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不仅仅收到了完美的录取通知书,迈向新的求学过程,而且都成长了一大步。
但是如果你的成绩在现在的大学中达不到3.3以上,转学去更难的学校显然是不适合,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去理解,如何在目前的大学里面进行适应,找到归属感。
4. 是大一转大二,还是大二转大三才好呢?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首先,如果大一转大二,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可以去选择,但是大一转大二,你仍然要提供SAT,甚至托福,标化考试可能不是每一个人的强项,这时候就可能有些限制。但是如果在大一转大二,至少到了新的大学,你还是可以比较好的融入,有三年时间在新的大学里面适应。
如果是大二转大三,基本上也要到了考虑是否进行研究生申请,是否要实习工作的阶段,此刻时间上可能会有些赶,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学校的选择范围也会减少,有的大学并不接受大三转学。不过在大二转大三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学不再需要你的高中成绩和SAT,所以如果在这两方面相对较弱的同学可以考虑大二转大三。
5. 其实你不仅可以转学,还可以内部转院
有的学生为了升入一所名字听着很高上大的大学,不惜进入了录取率稍低的学院,到了大学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方向,这时候在决定换学校之前,不妨考虑转院。每个大学都有5-7个学院,不同学院机会不同,能够进入不同的学院,学习到更加适合的专业也会找到大学的归宿。
6.转学虽好,但也要预期新的大学适应和新的学业要求带来的挑战
换了大学,新的环境,新的学术要求,新的同学和教授,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希望转学的学生,在转学过程中要做好思想的准备去适应这些挑战,大半年的转学过程,要积极和顾问老师配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转学后的新环境做好准备。
在美国转学后,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在美国上学的小伙伴们或许多多少少动过想要转学的念头,可能因为高中申请失利,可能因为在目前大学找不到归属感,或者想挑战自己去一个更高要求的大学。其实,转学在美国是十分常见的,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府。
转学意味着又一次进入一个新的校园和环境,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心里不免有些小激动。因为经过了再次申请的考验,努力的果实是甜的。但是同时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社交上都要接受更多的挑战。
学习习惯的改变:
相信转学的同学们大都是奔着去更高更好质量的大学,同这也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业增加,要求更严厉。我之前的大学是一个大学校,里面有很多不一样的专业,也就是说学生人数也是非常多,所以上课人数分布不是很均匀,小到20人的一堂课,大到300 人的大礼堂都有。现在转到了一个精致的小商学院,基本每节课20-30人左右,所以谁是谁教授一眼就可以知道。
因为之前在一个大学校,认识的同学反倒不如小学校多,因为现在大家大都有一样的课,一来二去也就熟了。以前上大课,不做预习是完全可以蒙混过关的,因为总有人会举手,但是当上小班课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举手的人比比皆是,基本没有人是不做预习的。身边人的优秀程度让我自愧不如,很自然得也会融进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最大的冲击力是阅读量。每节课教授都会有很多阅读材料需要看需要解析,作为一个理科生,英文阅读是难上加难。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是会有收获的,慢不代表差劲。别人两个小时完成,你六个小时都搞不定,这又能怎么样。用尽全力的时候,人本身都是有激情的,一次行动慢,两次行动慢,只要坚持总会进步的。
教授发的学习材料每一章都会在课下总结重点,并理解。不会的英文词及时查字典,并记录在小本上,写下来总是踏实一些。很鼓励大家运用教授们开放的办公室时间,每周可能只有那么一俩次,但是可以总结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积极与教授讨论,他们会很乐意为你解答。 还有每个学校都会有 writing center 和 math center,这些都是学校的免费资源,要会合理利用。
很多时候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的帮助再多都只能是锦上添花。更多时候我会觉得经历大学是锻炼一个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过程。拿高分是结果,但是努力的过程是更重要的。人们往往喜欢和有经历的人相处,因为他们不光有故事还有一股韧劲,眼里会闪闪发光。
社交的改变:
当时在写转学文书的时候,找寻归属感是我的一大主题。一个好的朋友圈可以让生活更加轻松和自在。但是首先,我们自身需要有开放思维,学会接受别人的各方各面。第一面无非是打招呼,自我介绍,来自哪里,学什么专业,对上眼的可以直接留下联系方式然后进一步交流。一个好的社交环境会增加这种对上眼的几率,是你的朋友是可以感应出来的。
在美国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很多都会给人留下很刻板的印象,中国人总喜欢找中国人玩。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没有错,一可以讲中文,二可以被更好的理解,很自在的感觉。不过,既然我们在美国,我们中国留学生主打的就是国际化的路线,为什么不主动把握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呢。
很多时候道听途说的故事不如自己真的走进去看。美国人也不是都是白人,都长得高,都爱吃汉堡。我们的思维不应该被固定。学校的教育体系是线性系统,你学多少,你的成绩就会给你返多少,但是复杂的社会是无法预估的,如果我们只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而不去学习其它的,其实最后走的路子是很窄的。
学校的社团活动一定要去,但不需要五花八门每一个都去,选一到俩个觉得有意思的一直坚持。这是最直接的交友方式,因为首先已经对同样的社团感兴趣了,之后的可以慢慢了解。
很多大学的career center 是很全面的,社交,求职,公众演讲都是有专业培训的,可以把握机会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