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申请竞赛全攻略
暑假马上就要到了,不少留学家庭已经开始筹备规划各类背景提升活动了。而参加竞赛,则是背提中提升软实力,体现学术能力的重要一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竞赛的一二事。
参加竞赛的目的是什么?
01 知识积累,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竞赛涉及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往往高于平时的课业水平。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系统复习和学习大量知识,并在多方面拓展校内所学内容,逐步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术水平。
例如,在备考数学类竞赛如AMC、DMM、HiMCM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思维的拓展,在未来的校内考试、AP考试中派上用场。
02 在申请中体现深度钻研的精神
在美本申请表Common App中,学生需要填写10条活动和5条荣誉奖项,展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学生们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个性化活动并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证明出自己在某领域的投入和突出成果。
03 加强各项综合能力
不少团体制或项目制的竞赛需要学生通过与队友合作,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深入分析并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将加强学生的领导力,沟通交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有的竞赛会设置不同的挑战项目,要求通过调研、实践、答辩、艺术展示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04 提前适应大学学习
不少竞赛的内容接近了大学课程知识。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并适应大学的学术环境,在未来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在高中阶段就深入了解不同专业领域,也可以提早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
竞赛=名校录取利器?
在含金量高、认可度高的竞赛中拿到好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可以让学生的申请材料更加丰富饱满,证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申请增加筹码。不过,竞赛成绩并不是招生官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
美本“整体评估”的标准将综合评估GPA、标化、文书、推荐信、面试等因素,竞赛只是申请材料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名校录取的加分项之一,但不能说是唯一的利器。
这么多竞赛如何选择?
如今,竞赛的选择众多,含金量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同学可能会感到压力,觉得身边人人都在参加竞赛,我也一定要去参加。
然而,对于如何规划与筛选竞赛,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申请专业方向,知识储备和天赋,以及未来规划来选择合适的竞赛和选题。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深耕,才会有热情去挑战更艰巨的任务,在比赛尽可能拿到好成绩。
比如,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有很强的理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去耐心做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争取理科竞赛的名次。
又或者,对于想要申请社科、商科,或者富有领导力,喜欢团队合作的同学来说,China Thinks Big、全美经济学挑战赛NEC、中学生投资挑战赛SIC、世界学者杯等项目制比赛可以让他们大展身手,将理论落实到现实问题,展现综合能力。
而文科比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类比赛体现自己的长处。
人人都需要参加竞赛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参加竞赛。参加学科竞赛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
无论是刷题,还是与团队磨合、做调研、做项目、奔赴异地参加复赛、总决赛等等,都不免会占用校内或课外活动时间。如果竞赛时间节点与在校课程安排、标化考试等发生冲突,还会影响GPA等更为重要的申请要点。
因此,我们建议校内成绩不理想,托福、SAT还需要大把时间攻克,竞赛已经大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同学,谨慎考虑是否参加竞赛。
另外,无论是刷题式的竞赛,还是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制竞赛,如果学生本身并不是“比赛型选手”,不喜欢甚至厌恶“竞争”的形式,参加比赛只会让他们更有负担,最终可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从而内心受挫。除了竞赛,参加学术课程,科研,学术实践等等也同样可以加强学术上的背景。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参加比赛,或者过分追求奖项的数量,而是筛选与能力契合度高的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