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最广泛使用的大学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发布了最新的转学情况报告。这份报告利用详细的数据来解答关于转学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转学的趋势是否发生变化、转学申请者的背景、以及最受欢迎的转学目标学校等。这份报告对于理解2023年美国本科转学申请的最新动态尤为重要。
01转学趋势
美国本科转学(Undergraduate Transfer)一直是美国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这一现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学生。无论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还是纽约州立大学系统(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这些系统对转学生的政策同样适用于国际学生,这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随着对美国教育体系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对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社区学院通常提供两年的副学士学位教育,其优势在于更低的学费、更小的班级规模以及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这些特点使得社区学院成为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受欢迎的选择。
社区学院还提供了一个途径,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转学进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许多社区学院与知名四年制大学有转学协议,使得学生从社区学院顺利转入这些大学变得更加可行。这种转学路径对于那些希望减少教育开支或者在申请到理想的四年制大学时需要更多准备时间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选项。
此外,很多教学质量高、转学率高的美国社区学院在中国也越来越知名。这些学校因为其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转学记录而受到赞誉,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申请。
根据Common App今年春天发布的转学情况报告,在2021-22申请季,美国大学收到的转学申请从2018-19申请季的21万份涨至25万份,转学申请人数则是突破11万人。
在美国,本科阶段的转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选择转学,例如发现入学后的大学与他们预期的不符,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新的兴趣和职业目标。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进行转学,通常每年会有一到两次申请转学的机会。
对于很多在全国排名前50的著名高校而言,转学的录取率通常远高于常规的本科录取率。这一现象为留学生提供了在大学期间重新申请心仪大学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学术背景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美本转学成为了一种“二次冲击梦校”的策略。
转学申请通常考虑学生在当前大学的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等因素。对于希望通过转学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在当前学校的表现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在成绩上表现出色,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以展示他们的全面性和适应能力。
此外,许多高校对转学生有特定的支持和资源,如转学生导师、社交活动和专门的学术顾问,帮助他们顺利融入新环境。
02常见的转学方式
正向转学、反向转学和FIT转学是美国本科阶段三种常见的转学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例子。
正向转学:这指的是学生从排名较低的大学转到排名更高的大学。例如,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最初就读于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最初在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就读,随后转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这类转学通常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学术声誉。
反向转学:从排名较高的大学转到排名较低的大学。比如,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最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书,但后来转回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这类转学可能是由于个人偏好、成本考虑或对学术环境的调整。
FIT(匹配度)转学:基于个人喜好和能力转到更适合的大学。例如,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最初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后来转学到他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哈佛大学。这类转学强调的是个人与学校的匹配度,而非仅仅依据学术排名。
此外,同一大学系统内不同分校之间的转学通常会更加容易。例如加州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各分校之间的转学。这些系统内部的转学通常有更宽松的录取政策和更简化的程序。
对于想要转学的美国本科生来说,最早可以在完成第一学期的学习并获得成绩单后申请转学,而最晚通常不会超过大三第一学期。这种时间框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灵活性来评估自己的教育选择,并在必要时做出调整。重要的是,学生在考虑转学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学术目标、职业规划以及个人偏好,以确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03偏爱排名高的大学
在新生申请过程中,Common Application(通用申请)平台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共有982所学校采用这一平台。其中,大约70%(即676所)的学校对转学生开放了申请通道。然而,这些学校收到的转学申请数量分布却相当不均。
尽管大多数学校都接受转学申请,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学校在每个申请季度收到超过3000份转学申请。这说明虽然转学机会广泛存在,但学生的选择往往集中在特定的高需求院校。这些高需求的院校往往因为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声誉以及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吸引了大量申请者。
此外,一些最受欢迎的学校每年可能会收到超过9000份转学申请。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意味着转学申请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对于这些学校而言,他们可能会有更为严格和细致的申请审核过程,以确保从众多申请者中挑选出最适合的候选人。
这25万份申请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投递给了美国最顶尖的学校——录取率在25%以下的大学。另外,有50%的学生选择录取率在50%以下的大学。而在新生申请中,只有26%的学生会选择录取率在50%以下的大学。
转学录取过程确实充满竞争,但对于那些提前规划并深入了解目标学校转学政策的学生来说,还是存在着机会的。特别是在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中,某些学校在转学录取方面相对较为宽松,录取率明显高于新生录取率。
根据对美国Top30大学转学数据的分析,大多数排名在Top10至30之间的学校的转学优势更加明显。尤其是排名在大约第15位左右的学校,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等,它们的转学录取率通常高于新生录取率。
当涉及到排名在20到30之间的学校时,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和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等,这些学校的排名也在30左右,并且它们的转学录取率通常也较为友好。
04转学申请要求
随着2024年转学申请系统的逐步开放,对于计划在春季或者秋季进行转学的学生来说,现在是最佳时机来开始准备申请材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标化成绩、语言成绩和文书材料的具体建议:
「标化和语言成绩:」
GPA是美本转学申请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对于大一转学生来说,高中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如SAT或ACT)也同样重要。
不同排名的美国大学对于转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和语言成绩要求有所不同。例如,Top 30大学可能要求GPA 3.7以上,托福110分以上,SAT 1500分以上;而Top 50大学则可能要求GPA 3.5以上,托福105分以上,SAT 1350分以上,依此类推。
这些标准以各学校官网公布的信息为准,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要求。
「课程要求:」
除了GPA和标准化测试成绩外,许多美国大学对转学生的学术难度和课程匹配度也有特定要求。
例如,如果想要转入康奈尔大学的商学院,可能需要完成特定的先修课程,如英语写作、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并且成绩需要达到B以上。
提前了解并满足目标学校的课程要求是转学成功的关键。
「文书材料:」
转学文书应该清晰地表达申请者的转学动机、理由和未来目标。它应该展示出对新学校的深入了解以及选择新学校的原因。
转学理由需要成熟和深思熟虑。例如,可以提出原学校无法提供所需的专业课程资源,或者个人发展受到限制等理由。
在撰写文书时,避免表达对原学校的负面情绪,保持客观和专业的态度。许多招生官强调,文书的质量对于申请的成功非常关键。
「推荐信:」
准备推荐信时,申请者应该认真考虑选择最能够准确反映自己学术和个人优势的推荐人。
与推荐人建立良好关系:确保你与推荐人有足够的交流和互动,以便他们能够在推荐信中提供具体且有说服力的例子。
清晰说明你的转学动机:向推荐人说明你为什么想转学,以及你希望通过转学实现的目标,这可以帮助他们写出更具针对性的推荐信。
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向推荐人提供你的简历或学术成就概览,以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背景和成就。
提前请求:提前向推荐人请求写推荐信,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准备。
随着美国本科申请的竞争日益加剧,很多成绩优异但在新生申请中未能如愿的学生开始考虑转学作为另一种途径。这种趋势导致了转学申请者的数量增加,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因此,那些计划转学的学生需要认识到,他们将会面对来自具有高学术成就和优秀综合素质的同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