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大学 > 美国大学申请 > 邂逅心仪梦校!剖析美国大学早申请选校原则

邂逅心仪梦校!剖析美国大学早申请选校原则

美国大学申请

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大学申请,实质上是申请者和美国大学双向选择和匹配的过程。首先,申请者在了解大学录取要求后,依据自己的条件和意愿,选择大学去提交申请材料,然后是大学依据自己的录取标准审理申请者的材料,做出录取与拒绝的结论并通知申请者。当申请者拿到所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在被录取的大学中选定一所准备入读的大学,来操作后续的入学程序。

因此,在整个申请过程中,选校环节出现了两次。即申请前对目标大学的选择,和收到录取通知后,在发放了录取通知的学校中挑选一所入读的选择。其中,学生的各项申请条件“早熟”且优秀的前提下,早申请尤其是ED1的优势很大。

除了录取概率更高以外,如果ED1录取了,还可省去第三批即RD申请。这样一来,就能节约精力和RD的申请费用开支。学生要想邂逅心仪梦校,需要对选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因此,早申请的选校值得进行细致的分析。

01ED选校太高

#因为EA出录取结果一般在1月份,晚于ED的12月中旬出结果,因此EA并不会影响1月截止的RD选校。而且因为EA没有绑定录取了就要入读的条款,所以在此不做EA的讨论,只做11月份截止的ED选校分析。

通常而言,大学选择的档次包括冲刺、适中、保底。同理,ED虽然只能有一所,但仍然脱离不了档次问题。因此,可以换条思路,用档次来衡量ED选校的原则。我们先假设三种情况,即ED 的大学分别选高了、选适中了,和选低了这三种情况。

如果ED选得太高,达不到校方的平均录取水平,录取结果大概率是大学拒掉了申请者。每所大学每年只能申请一次,这意味着拒掉的大学,不能在RD批次时再度申请。所以,早申拒掉了,相当于本年度失去了一所大学申请机会,即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

因此,如果申请者非常中意这所大学,最好要评估好自己的实力是否是匹配得上这所大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可以够得上”的大学,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学。因此,ED定校不能匹配过高。

02ED选校适中

#如果ED选校适中,申请者条件达到了往常的国际学生录取的平均值,因为ED协议的加持,申请者被录取的概率最大,前提是申请材料没有大的问题。这时,申请者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拿到录取后会反悔,觉得自己原本可以申请更高名次的大学,或者RD时会有更好的录取。

所以,如果在专业老师客观准确评估之后,申请者选择适中的学校来ED,一定程度上是看好大学本身,而不是看好排名的情形下做出的选择。基于种种选校因素分析,这类大学理性来看,应该是综合因素搭配最佳的选择,否则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录取低了。

因此,如果ED选校是适中学校,除匹配度之外,大学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优选。比如,有学生钟情于政治学科且已确定好终生从事此专业方向,在条件匹配略高于国际学生录取平均值的情况下,ED了位于Washington D.C.的大学,就是选择了城市资源和学术氛围,最大化满足了专业的学术资源。

03ED选校过低

#如果ED选校过低,录取会十拿九稳。因为签了录取就要入读的协议,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入读。这一类的选择要慎重,除非申请材料中有重大缺陷。比如GPA低,要保住一个还不错的录取,所以利用早申请的先机,选择了此种定校方案。

当然,也不排除有学生心仪某些偏僻的州去感受某种文化,或有其他重要原因如要移民当地,所以ED了当地大学,放弃了可以录取排名更高大学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学生或家长只看重大学综合排名,选校标准其实也是多样化的。只是中国学生和家长更看重排名,毕竟留学是一项教育投资。

综上所述,ED申请的唯一性及其录取优势,是申请者选择标准多样性之下,对大学期待的一次实际检验。核心是申请者在录取概率范围内做出决策,这样ED的唯一性和自己的择校标准,才能在申请的录取结果中达到真正统一,而不是主流的“摸彩票”式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