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留学 > 美国大学限制留学生比例,对留美有什么影响?

美国大学限制留学生比例,对留美有什么影响?

美国留学

10月初,美国政坛在高等教育领域爆出大消息:特朗普政府给九所美国顶尖大学发《高等教育学术卓越契约》备忘录,要求其在招生、录取、学费等方面做出调整。其中规定,本科国际学生比例不得超15%,单一国家不得超5%,尤为引人关注。

表面上是全面收紧留学生政策,对中国、印度等留学生大国而言如同“限流阀”。但换个视角,这或许也是一场“去水化”改革,能淘汰依赖学费的“水项目”,为真正有实力的中国学生提供新机遇。

01 这份“契约”到底是什么 ?

10月初,白宫发布了《高等教育学术卓越契约》,并将其寄送给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亚利桑那大学、范德堡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这九所顶尖高校。

从形式而言,这是一份“合作备忘录”,并非强制法令,不过其背后的激励导向十分清晰:高校若签署并遵守契约,政府将优先提供拨款、项目及科研资助;若拒绝签署或出现违规行为,未来可能失去联邦资助资格。

契约提出的十条“核心要求”,几乎覆盖了美国高校的所有关键领域,例如要求高校录取以成绩为依据、必须提供标准化考试分数、五年内不得提高学费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对留学生名额作出限制:全校留学生比例不得超过15%,单一国家生源比例不得超过5%。

举例来说,若一所大学本科生规模为1万人,那么其最多只能招收1500名国际学生,且来自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的学生人数都不得超过500人。

根据2023 – 2024学年Open Doors的数据,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约为112万,占全体在校学生的5.9%,其中本科国际生约34万,而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学生占比就超过了六成。

如果这个规定严格执行,最先受到影响的,会是哪些人呢?

02 如果协议落实,谁最“受伤”?

要洞察这项政策出台的动机,就得先了解美国高校当前面临的现实状况。

在过去的十年里,公共拨款不断缩减,私立学校成本又持续刚性上升,这使得许多学校对能缴纳高学费的国际学生产生了结构性依赖。

部分院校为此降低了本科阶段的录取门槛,把国际学生当作预算表上“稳定的收入保障”。如今,美国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愈发像是一场“以出口教育换取外汇”的交易,这并非个别院校的特例,而是跨州、跨不同层级高校的普遍现象。

那些学费高昂的留学生,成了大学平衡财务收支的“摇钱树”。尤其是印度留学生数量的迅猛增长,让这种依赖结构彻底失衡。Open Doors数据显示,在美印度留学生总数已接近32万,且增速远超中国留学生。

对于绝大多数印度学生而言,留学就意味着要留在美国:

  • 目标十分明确:他们主要选择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就业前景好、回报率高的专业。
  • 路径非常清晰:留学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拿到工作签证(H – 1B),进而获取绿卡。
  • 模式形成连锁:一旦获得工作和身份,其配偶、子女、父母会通过H – 4签证或家庭团聚途径陆续来到美国,形成一个个“留学—就业—定居”的小型移民链条。

这种将“留学”视为“移民跳板”的群体性行为,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关于就业竞争加剧和制度存在漏洞的讨论,也成为特朗普政府想要着力整治的重点问题。

因此,如果招生名额被压缩,大学为了维持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不太可能把仅有的名额都给同一个国家,而是更倾向于从每个主要生源国里挑选最顶尖的学生。 

在此情形下,印度学生群体申请数量与中国学生相近,且其“移民倾向”更受关注,很可能成为被政策限制的首要对象,如此一来,便会为中国最顶尖的学生空出部分申请名额。

表面上看这是限制举措,但深入分析便能发现:此次“限额”政策,反倒可能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竞争者,为真正具备实力的中国学生创造难得的机遇。

缩减付费生名额

以往,部分学校出于学费收入的考量,会招收一些背景平平、靠付费入学的“付费生”。如今,留学生名额变得极为紧俏,学校自然不会再随意挥霍这些名额。它们必定会将名额分配给成绩优异、背景出色、语言能力过硬的学生。

这对于一直凭借自身硬实力参与竞争的中国学生而言,录取的优先级反而得到了提升。

“安全牌”实际上是隐形优势项

协议还明确要求大学对那些“对美国及其价值观抱有敌意”的学生进行审查。这就意味着,招生官在筛选学生时,会更倾向于选择背景清晰透明、行为举止稳重、一心专注于学业的学生。

在全球的留学生群体中,中国学生普遍以“勤奋努力、遵守规则、专注学习”的形象示人。

与那些来自局势复杂地区的学生相比,优秀的中国生源就如同一张“安全牌”。

在录取过程中,这种稳重可靠的形象或许会成为他们一个隐形的加分因素。

目前,这项政策尚处于“倡议”阶段,其最终能落实到的具体程度,仍有待后续观察。

归根结底,这项政策在设计层面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高校只有签署契约,才有机会获得联邦拨款;若拒绝签署,也不会受到强制性的约束。这种机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法律层面存在的不确定性。

契约将招生、雇佣、表达自由等敏感议题捆绑在一起,已经引发了“联邦政府越权干预”“实质上进行勒索”的质疑。美国高校的学术参议会以及公民自由团体极有可能对此提起诉讼。一旦法院受理相关案件,政策的执行进度就可能陷入“走走停停”的政治博弈之中。

其次是来自各州与高校的抵制。

加州州长纽森已公开声明:签署契约的高校,将无法获得州政府的补贴。这种“联邦政府往前拉、州政府往后拽”的矛盾局面,会使得不少高校选择观望态度,或者采取“技术性拖延”的策略来应对。

再者,顶尖名校自身也不急于冒风险,这些院校最在意声誉和自治,不愿为短期政治红利背上“学术自由倒退”的标签。

校内师生、捐赠方、校董会的多重博弈,会让政策落地一波三折。

因此,所谓“15%+5%上限”,更像是一个可随时调节的阀门——可以在国内政治高压时收紧,也能在国际谈判或学术交流窗口期松动。

特朗普第二次执政以来,许多高调政策都曾被法院搁置、被官僚系统稀释,最后不了了之。

对于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而言,面对这一政策,我们无需过度惊慌失措,但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该政策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高校中存在的“留学水分”现象正在被逐步挤压,未来的留学竞争将重新回归到“以学术实力为核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回顾每一年的新生录取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位居美国TOP50的大学,其国际生的录取率都要低于整体的录取率。

尤其是藤校以及排名TOP20以内的顶尖名校,每年招收国际生的比例基本都控制在5%~10%,其余的名额则全部留给本土学生,这一比例实际上比特朗普提出的“15%”国际生名额限制还要低。

这充分说明:对于想要冲击名校的学生来说,“身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关键因素,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申请范围以及最终的录取结果。

通常情况下,美国大学会根据学生的公民身份以及是否持有绿卡来判定其是否为国际生,例如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等都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此作出了明确说明。

若按10%的国际生录取率来计算,持有绿卡意味着孩子的录取概率能提升8倍之多!

所以,对于有长远教育规划的家庭而言,合法且尽早地做好身份规划,是未来留学竞争中规避政策风险、抢占先机的关键之举。

在申请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当下,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申请策略,换个竞争路径,或许能成为助力孩子脱颖而出的有力方式。

毕竟,在留学这场“战役”中,能保持稳定优势的是过硬实力,而最终能收获理想结果的,是那些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03 未来留美关键:

提早身份规划

有无绿卡,留学生的体验可谓天差地别。

除了前文提及的,持有绿卡能显著提升名校录取率外,在专业选择上,有绿卡的学生也更具优势,许多涉及敏感领域的专业,如医学院、航天科学等专业,对他们而言不再设有门槛。

不过,学校申请仅仅是留学征程的起点,绿卡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教育成本

在美国的大学里,国际生所需缴纳的学费,大约是本地学生学费的1.5到3倍。

但持有美国绿卡的学生,能够按照本地学生的标准缴纳学费。这意味着,在整个大学期间,有绿卡的学生能省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费用。

下面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这种差距:

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本地学生学费为38,517美元,而非本地学生学费则高达71,091美元,两者相差32,574美元,学费几乎翻倍。

再看佐治亚理工学院,本地学生学费是28,584美元,非本地学生学费为49,696美元,相差21,112美元。

求职就业

教育的终点永远是就业,我们总归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如果持有绿卡,无需申请工签,即可自由选择实习、就业,且职业不受限制,可以无限期留美工作。

但对于没有绿卡的国际生,需要以OPT和H1B的非移民类签证身份在美求职。

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对H1B频频出手,从“申请费暴涨至10万美金”,到“改变抽签模式、按照薪资水平分配”。

可以说,未来想要H1B留美,难如登天..

对于孩子即将出国读书、想快速拿到美国绿卡的家庭来说,有没有可行的办法呢?

新法EB5投资移民,是目前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无需等待排期的移民途径。办理后,大约90天就能获得合法身份,可谓是又稳又快、直击目标!

不过,还是要再次提醒大家:

所有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尤其是当下EB5申请热度居高不下,市场上的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挑选到优质且安全可靠的项目,才是重中之重。

面对美国留学政策的不断变化,中国学生和家庭最明智的应对策略,就是尽早规划、打牢自身基础,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