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看的5个美国大学申请误区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他们已经知道了如何赢得招生官的青睐,但事实是,当具体到如何通过GPA、标化成绩、课外活动、文书等一系列要素展现出最恰当的申请形象,大家往往还存在很多认知误区。
误区 1:GPA一定要全A
诚然,GPA很重要,但这同时取决学生选择的课程科目和难度。有些国际体系高中有条件提供更多的AP或IB课程,在这类更具挑战性的课程中拿到B的成绩甚至会比在常规课程中拿A更有说服力。
即便是中国大陆的高中,美国大学招生官也会有充分了解,他们掌握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明白不同学校的成绩评估和计算方式,并依此判断学生GPA的含金量。
如果能够在AP或IB等高难度课程中取得高分,表明学生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和勇气去面对大学阶段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好学业难度与自身能力的平衡是关键。选修一定数量的 AP 课程可以让你的GPA更有竞争力,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难度课程可能让你疲于应付,甚至最终拿到糟糕的分数,得不偿失。同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选课时应量力而行。
另外,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你的高中早期成绩不够理想,请不要气馁。大学招生官希望在学生的成绩曲线中看到一种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进步的GPA也能反映出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成果。
误区 2: 过于看重SAT考试成绩
SAT考试成绩只是众多申请元素之一,仅凭分数并不能展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拥有完美SAT成绩的学生却被梦校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大学对SAT考试的重视程度和评估标准也有所差异。疫情期间,考虑到参加考试的实际困难,包括常青藤盟校在内的众多顶尖大学都开始采用不强制要求提交SAT成绩的政策。
其中,著名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更是表示传统SAT考试是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歧视,因此在录取决策过程中完全不考虑SAT分数。这就意味着对于志在冲击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矶等名校的学生而言,比拼SAT成绩毫无意义。
早在疫情之前,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许多名校就已经将对SAT成绩的要求改为不强制提交。出现这种趋势的部分原因,是招生官已经意识到,许多申请者的智力和学术实力并不能通过考试分数真实反映出来,过于倚重SAT成绩将会使得录取结果片面而不准确。
不过,随着疫情的减退,也不排除美国一些名校会逐渐恢复强制提交SAT/ACT成绩的政策,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同学们意识到,考试成绩只要过了学校要求的分数门槛,再用大量的时间去追求微小的差异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误区 3: 课外活动越多越好
恰恰相反,在大学招生官眼里,课外活动的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
充满热情地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比加入一大堆名头响亮的社团或俱乐部更重要。大学希望看到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投入,奉献和坚持让一个组织发展得更好,让自己得到提升,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
成功的课外活动经历可以说服招生官:如果你被录取,你将把自己积累的能力和经验带到大学校园,继续为社区做出贡献。
误区 4: 文书就要高大上
经验丰富的招生官组成的大学招生委员会往往会在申请季阅读超过几万份文书,他们能够体会到学生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和背后的故事,并清晰地识别出哪些是真情实感,哪些是刻意追求的“高大上”。
因此,文书的第一要素是真实,关键在于与读者建立起情感共鸣,敢于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如果装腔作势,卖弄炫技,只会招致反感,弄巧成拙。
误区 5: 不主动关注大学
由于疫情限制,面对面的交流难以实现。所以,很多大学都开放了丰富的线上访校活动,申请者可以注册虚拟参观,体验校园生活,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招生部门沟通,申请进行线上面试,与校友在社交媒体上互动等多种途径,表现自己对学校的兴趣。
很多顶尖大学的招生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跟踪申请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判断其兴趣和忠诚度。根据NACAC的最新数据,超过半数的一流大学表示,会在录取决策过程中考量申请者表现出的兴趣。
而对学生而言,对一个学校充满热情和好奇,主动去发掘自己与学校的匹配度,并准备好在这里发挥自己的能量,也是在大学阶段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