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申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hti-usa 美国大学申请

每到放榜的季节,等待录取学生的家长,因为孩子的录取悬而未决而焦虑;高二高二的家长,因为忙于“借鉴”各种成功案例而焦虑,到底自己的孩子跟哪个牛娃更像,自家孩子能不能获得一样的录取,他们找了什么顾问,做了什么活动,参加了什么竞赛,我们要不要考虑….

其实,这类家长的焦虑大可不必,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美国大学的录取要求不了解,盲目的去“复制”任何一个案例,结果都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申请问题,一定要认清这10个真相。

如果不认清这些本质问题,无论你找了什么样的中介,交了多少钱,都不等于大学录取就板上钉钉了。

首先明确没有任何神奇的公式可以让你进入择优录取学生的高校,这10个真相总结是根据十多年对招生办主任进行的数百次采访得来的,能够帮助你正确面对美本申请的这一步。旨在让同学们明白,招生官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1、录取决定不完全和你本身状态有关

招生官在挑选申请人时,要兼顾很多方面的考量,比如提高多元化、满足国际性、满足地方保护、增加收入等等。招生官寻找的,不只是符合简单描述的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各科成绩都是A,或者奖项众多的学霸级学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因此不要认为,被拒绝就一定是你个人的原因。

2、成绩和分数依然是最重要的

学校希望了解真实的你,希望学生具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具有独特的爱好和出色的特长。

只有当你的学习成绩(和你所上课程的严格程度)通过了学校的要求,才能进入学校的眼帘,才可能有机会进入学校。(如果门槛都过不了,再个性化也没有意义)

3、你不仅仅是文书上的一些数据

不少学校的招生办主任说过,在学校找出一大批条件优秀的学生后,他们的差异性开始变得更重要。

他们在这里会希望通过文章、课外活动、推荐信等证据,看出学生的某些品质,例如领导力、冒险精神、情商、学习热情、学习能动性、批判思维、好奇心、同理心、乐观、毅力、克服障碍能力、坚持等等。

4、借助不同手段,表现真实的自己‍

在华丽和自夸的文章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大学渴望对申请人有真实的了解。比如他们的经历、爱好和目标。

一些招生官认为,通过其他形式,如视频、照片、音频文件或文件证书(如AP课程),也是一些不错的方式。学生可以拍摄一段表现自己领导力和对他人影响的视频,这会让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世界顶尖名校,包括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最近都推出了这个选项。

提交其他形式的申请材料是有可能起到作用的,只要有增加录取几率的方式,都可以进行尝试。

招生办主任说,在文章上,太多修饰润色没用。在耶鲁,每年申请入学的学生中大约400人(总申请人数近3.3万)提交了其他形式的材料。招生办主任告诉我,至少一人提交的材料——一段表现领导力和对他人影响的视频“起了作用”。

5、多元化有价值

你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或来自低收入家庭吗?很多高校都试图增加这类学生,因此在文章和面试中强调你的背景——以及你个人的故事与你成绩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有用。招生人员正在加强对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对申请人高中质量的考量,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获得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

6、但是钱仍然很重要

很多学校,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录取的因素之一,能够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是加分项目,一些资格符合条件但经济拮据的学生被学校拒绝,有可能只是因为财力不足。

7、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命运

很多择优录取的学校希望招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总体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可能会偏向选择来自城市化程度较高,或十分偏远的地区,或非本地的学生。

8、二代身份无法让你稳操胜券

二代身份的确有用,但大牌学校拒绝了很多这样的申请人。不要以为只靠父辈上过同一学校的关系,就一定能让你进入学校。

9、公益活动

学校正在加强对申请人日常表现的关注,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为帮助他人做了哪些事情,产生何种行为。

一个名为“扭转局势”的新计划呼吁招生人员奖励有持续的社区服务经历的申请人。一些学校,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加强对申请人为帮助他人,无论是邻居还是家人做了什么的关注。

你不用飞去非洲做慈善(招生人员对这些短暂的出行往往持怀疑态度)。招生人员正在对短暂的慈善活动或公益活动进行辨别并持怀疑态度,每周都去图书馆当辅导老师可能更令人印象深刻、更有用。

10、学校希望是你的首选

大约五分之一的学校认为,“表现出来的兴趣相当重要”。申请人可凭此表达他们入读所申请学校的意愿,比如邮件和招生人员联系,或者参观访校时告诉他们等等。

只有那些对第一志愿信心十足,并且不用比较奖学金的人,能选择最有力的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如ED。

希望以上10条对当季申请者有所帮助,高一高二的学生和家长也要认清申请的本质,做好长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