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本申请过程中,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或是接受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失去进入梦校的机会。该文章汇总了最常见的6个误区,如果学生或家长还心存这样的想法,要及时改变心态!
误区1:SAT/GPA 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才有资格申请名校
很多不同的外界信息会告诉学生,想要录取名校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高SAT跟高GPA,尤其是常春藤大学SAT一定要有1500以上才可以。事实上所有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都只有一个:高中毕业,如果是国际生的话则多要求托福成绩,其他都不是必须。但如果是拥有比较高的成绩的话也是乐见其成的。
误区2:大学最看重 SAT跟GPA,之后才是课外活动跟作文
美国大学评估学生的方式是 holistic admissions, 也就是综合考量。这也就意味着申请表中的每个项目都很重要,学校会先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才去判断一位学生值不值得被录取。如果“大学录取学生时最注重SAT, GPA”,那1400 SAT, 3.9 GPA 的A学生会被大学录取,而1300 SAT, 3.7 GPA 的B学生则不会。但holistic admissions 意思是要了解学生拿到这些分数背后的情况。
举例:假设A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从小读美国学校而且一直有请SAT家教(代表英文跟整体程度应该要很好),那 1400 SAT 可能不是特别优秀。另外,假设A学生的学校给分很松、全校学生的 GPA 都落在3.9-4.0之间, 那 3.9 GPA 也无法展现学生的优秀。但假设B学生来自低薪家庭,读国内学校也没钱请家教,而且因为学生于高一创立了一个虚拟货币公司,课后公司要养10位全职员工,所以成绩只有3.7 GPA。虽然成绩并不突出,可是大学考量到“需要照顾家庭”且“高一就有创业经验且具有领导特质”,被录取的机会反而会比较高。
误区3:课外活动一定要包含当义工的经验且达到某个时数
很多高中会要求学生在12年级之前达到某个义工时数,说是对申请有帮助。除了 IB 系统规定学生要完成一定的 CAS 义工时数以外,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要求学生达到任何义工时数。另外,大学也对 “为了达到义工时数而做的义工活动” 感到反感,会比较喜欢一位因为喜欢小动物而照顾自己宠物10小时的学生,不喜欢因为 “要达到义工时数” 而去宠物救济中心做 100 小时的学生。
误区4:大学申请表要附上活动或比赛证明
在亚洲,大家很迷恋证书,好像一定要去考一张 Word 证书才叫做会使用 Word。但在美国的教育跟文化里,大家相信的是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无罪推定)”。在申请表里,学生只要写他做过了什么活动以及花了多少时间做这些活动,学生只要照实写就可以,并不需要附上证明。
误区5:如果能跟名校教授一起做实验,就会帮助申请加分
近年,开始推崇找美国名校教授与学生做线上实验,保证学生在几个月或几年的辅导下能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得到教授的推荐信,但这招对 99% 的学生是没有用的。除非学生是个天才,在高中就具备大三或大四以上的学术能力,不然这个研究报告的难度也不会超过AP或IB课程的难度。不如就近找一位高中老师或大学教授,还能面对面地辅导。真正的研究报告不是上网找找资料就可以做的,这些与美国名校连线的活动不但沟通时间有限,也缺乏正式的研究环境,最后结果可想而知。但大学录取委员早就知道这件事了,不仅骗不了他们,还会让他们对你产生疑心:如果你这个活动尝试想骗他们、但被发现其实你能力跟各方面并没那么好,那你申请表上的其他活动,像是你说你很感兴趣的钢琴跟画画,是不是也是表面功夫?
误区6:大学申请是12年级才烦恼的事
申请表里要写上学生从九年级开始的成绩及活动,申请表只是把过去所有做的东西写出来而已,所以申请学校绝对不是在12年级才开始准备的。另外,虽然九年级的成绩跟表现才开始被纳入考量,但学生在九年级之前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举例:如果一位学生在8年级时已经 “跳级” 学到微积分,那他上高中时数学将会是一堂非常简单的送分课;如果一位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足球训练,他进了9年级时很可能可以立刻在校队当主力,这就是赢在起跑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