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AP成绩新鲜出炉:15门学科满分率先睹为快!
在标化成绩水涨船高、高分学霸越来越多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考生将目光投向了AP考试,以此进一步展现学术实力。
2024年AP成绩的正式放榜时间为7月8日,AP考试中心高级副总裁Trevor Packer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开始预热,陆续“剧透”了部分科目的得分率情况。
了解全球AP考试成绩大数据,将会对未来选择考试科目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我们一起来了解↓
1、AP科目5分率往年对比
一般来说,一门科目5分率越低,这门考试就越有挑战性,也就越难。对比各科目去年5分率:
在已公布的AP科目中,统计、环境科学、化学、人文地理、心理学、西班牙文学与文化、艺术史的满分率有所上升。
AP德语语言与文化的5分率涨幅颇大,24%的5分率已接近历史最高值,29%的考生是该语言的母语使用者。
5分率最高的是AP汉语语言与文化,高达50%。也就是说一半的考生可在这门课程的考试中拿到5分——但需要注意是,AP可不是只看分数和数量的,5分率越高,也同样说明有更多的竞争对手获得满分。
在5分率下降的AP科目当中,降幅比例最大的科目是AP英语文学与写作(较去年下降2%)。该科目一直是公认的难度较高的文科科目,需要完整地阅读大量原版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而且还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这些作品。
从 5 分率来看,除了尚未公布 2024 年成绩的几个学科(比如 Calculus AB、Calculus BC),我们能看到大部分学科都是下降的。包括我们很熟悉的、选课人数较多的 English Language & Composition、English Literature & Composition、Macroeconomics、Microeconomics、Physics)。
要注意申请是一场相对竞赛,而不是绝对分数的比拼。因此,以容易获得满分作为选择AP科目的原则是不明智的。
2、AP为什么这么火热?
AP是一个专门针对北美方向的课程,一般来说AP学校的学生也都是将来以美国本科为主的学生。该课程的本意是设置给一些在美国高中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让他们能够提前学习美国大学的内容,这样他们在进入本科之后会更加的轻松。
因此,AP成绩也可以作为大学入门的一个基础,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换取学分。
但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AP课程在演变的过程中,尤其是来到了中国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一个工具。
有了AP成绩,中国学生认为可以向美国招生官,向学校老师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国际生的一种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AP现在如此火热的一个原因。
3、AP成绩在申请中的作用
需要清楚的是,AP成绩属于“锦上添花”,与A Level和IB课程不同,它不是申请的必需品。
但AP课程本身可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大学录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校成绩单,尤其是在顶尖大学。
大学希望看到学生能够在高中困难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制定适合的AP课程至关重要。
4、AP选课考虑的因素
个人喜好和擅长
首先取决于自己擅长什么,如果你和某个学科就是不来电,那就不要勉强自己。你对一门课的兴趣程度通常会决定你在这门课上的表现以及你的努力程度。
挑战自己值得鼓励,但是从现实角度考虑,AP成绩是要拿来申请大学的,如果成绩过于不堪,则可能影响未来的申请结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在最初不感兴趣的科目上努力,特别是如果这些兴趣与你以后可能感兴趣的职业道路或大学专业有关。
学校和老师经验
其次,看一下你所在的学校开设哪些AP课程,即你会有哪些科目可以选择。此外,多去了解一下这些课程的相关评价,比如可以和选修过这些课程的学长交谈等。
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量
第三,有些AP课程本身需要先修课程(prerequisite courses)或者先修技能。
有些课程如果自身是零基础的话,可能要困难许多或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对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毅力作出准确评估。
5、成为AP学者,很重要吗?
AP学者计划向在特定数量的AP考试中达到特定分数的学生颁发荣誉奖励。
有与特定分数和考试数量相关的各种奖励级别。例如,如果学生在三门考试中获得3+,将获得AP Scholar奖,如果在八次或更多AP考试中获得4+,将获得 National AP Scholar 奖。
一般来说,这些奖项不会对大学录取产生太大影响。奖项本身实际上只是证明学生在AP考试中的表现,如果选择向他们报告AP分数,大学已经可以访问这些信息。从这个角度上说,AP学者奖并没有向学校提供任何新信息。
另外,AP国际文凭课程满足要求后,学生将自动获得文凭。不过,同样,由于学生可能会报告考试成绩,因此文凭不会为学校提供其他信息。
“5分率”和“及格率”数据仅能作为参考,在实际选择科目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及兴趣,思考自己的学术优势和喜欢的课程,在条件准许的前提下,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学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