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大学 > 美国大学申请 > 美国本科申请中背景提升活动,如何选择?

美国本科申请中背景提升活动,如何选择?

美国大学申请

在美国本科的申请中,优秀的的GPA和语言成绩很重要,但是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申请美国本科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课外活动分类

在美国大学广泛使用的:Common Application申请系统其活动部分,给出了学术类、文体类等6个大类,29个小类活动。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美本活动的考察标准。

1、多样性

美国通用申请系统的活动部分可填写10个活动,且每个活动必须选择活动类型。中国学生最常选择的类型:学术、STEM、志愿服务、学生组织、其他,而系统中有30个类型可供选择。因为,招生官希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不同的活动,多尝试,多体验,并找到自驱力。

2、多角色

活动中的角色可分为发起人、领导者、参与者等,不同角色所体现的学生特质不同。学生可以创办自己的社团/项目,做发起人、领导者。也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角色,来展示自我进步及参加活动的坚持不懈。因为,招生官非常看重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软实力。

3、持续性

美本申请考察学生从9年级(初三)到12年级(高三)的活动情况。持续性主要从时间跨度和频率来考察。申请系统中细化到每周参加几个小时,每年参加几周,学期中/假期/全年参加活动。因为,招生官希望学生能够有毅力、有热情、能够长期坚持,而非三分钟热度。

4、影响力

影响力包括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外界对活动的认可与嘉奖。一个活动如果对自身都没有提高,那么就没有参加的必要了。因为,招生官想要培养能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学生。

总结来说,美本申请中最主流的四大类课外活动形式包括:夏校/夏令营、学术类活动/竞赛、公益活动、个性化活动。那下面我们来分别看看这四大类活动的详细情况吧。

夏校/夏令营

夏校常被称作申请美国藤校的直通车。但对于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对夏校往往也只是一知半解。“哪些夏校含金量高?去不去夏校?哪个时间去夏校?”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很多留学家庭。

夏校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夏校是什么?

夏校(Summer School):是每年6-8月,由美国众多大学为国内外高中生,本科生和社会人士开设的专业课程。

夏校的分类

学分课程(完成项目可获学分,在各大学和院系之间相互承认)和非学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偏好,选择不同的项目。

夏校分为三类,科研型、课程型、能力提升型。国外大学/机构在暑假开设的短期课程/项目,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

A. 科研型夏校:提供学生亲身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的机会。

B. 课程型夏校:由导师授课,学生完成相应任务,获得成绩单(学分)。

C. 能力提升型夏校:更注重软实力的培养,例如领导力、公共演讲能力等。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夏校,也有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夏校来体现多样性。但这里提醒大家,除非是顶尖夏校,否则不建议参加超过2个夏校。

  • 知名夏校项目举例:理工-RSI、SSP、SSTP;文科-TASP、SHI、IYWS;数学-Ross、SUMac、PROMYS等;
  • 重点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

夏校是否值得参加,取决于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申请到顶尖夏校,建议学生参加,不仅是因为顶尖夏校对升学的帮助,好的项目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

  • 藤校夏校

大家都明白申请上藤校的夏校不等于就能申请上藤校,但是可以让你要申请的学校的招生官知道你是被筛选过的,在申请Top30-50,甚至是前30的学校时是有帮助的。

  • 自己ED学校的夏校

这个对于自己目标非常清晰同学比较有利,可以进一步了解ED校,准备why school的素材。而且大部分pre-college都是有学分或者成绩的,招生官可以更好地了解你能否适应他们学校。

例如,NYU特别喜欢上过他们夏校的同学,想要申请这所学校的同学可以试着先申请一下夏校。然而对于ED校不是特别明确的同学也不用在这个时候着急决定,不一定非要是自己专业方向的项目。

建议申请这个学校较牛的专业所设的项目。而pre-college一般是各个专业都有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申请夏校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夏校申请的程序基本上和申请大学一致,这些文书材料、推荐信,实际上先把申请大学的程序预演了一遍。

学术类活动/竞赛

学术竞赛是就一门或多门学科,根据不同规则,进行超出课本知识的考试/竞赛。学术竞赛分为两大类,即做题型竞赛和科研型竞赛。

竞赛不只是大的国际比赛,比如奥林匹克赛事,也可以是一些小的比赛,校园内的比赛也可以算成竞赛的一部分,进行超出课本知识的考试/竞赛。

除了GPA以外,竞赛能够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果参加过含金量高的比赛,在国际比赛中拿奖,学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展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竞赛,或者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比赛,并不是只有数理化生有国际性的、知名的比赛,其实艺术、文学、社科都有竞赛。

竞赛活动的分类

  • 做题型竞赛:在国内是最普遍的,AMC、奥林匹克、物理碗等都被大家所熟知。如果学生不花费太多精力,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一定要参加此类竞赛,尤其是理工生。
  • 科研型竞赛:不同于做题型竞赛,不是刷题就能出结果的,在国内也相对不普遍。这类竞赛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前沿课题的研究,并写出学术论文,或进行学术展示。就奖项的含金量来说,这类竞赛的大奖,难度更高,数量更少。

影响力较高的项目

知名项目举例:做题型-AMC、物理碗、奥林匹克;科研型-ISEF、丘成桐、iGEM等。

科研项目

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设计课题、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成果展示等环节。

具体课题举例:计算机科学-深度学习在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中的应用;生物医学-阿兹海默症中不同淀粉蛋白的结构鉴定;人文社科-压力山大,科学家怎么看?等。

重点能力培养:学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

高中生做科研是这两年才兴起的,很多家长甚至顾问都不是特别了解。常听到一些质疑:高中生能做什么科研啊,都是走个流程吧;教授能在项目里出现几次啊,肯定都是大学生带吧;自家亲戚就是大学里的,带小孩去几次就行了,没必要找专业机构等。是不是这样呢?

常规科研流程:

选定方向—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设计课题—制定计划—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撰写报告/论文等。

学生在学期中参与,一般要持续3-6个月;学生在假期中参与,一般要集训1个月。加上前期准备,后期写论文、发表等流程,持续性是有保证的。

  • 具体课题举例:计算机科学-深度学习在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中的应用;生物医学-阿兹海默症中不同淀粉蛋白的结构鉴定;人文社科-压力山大,科学家怎么看?等。
  • 重点能力培养:学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

建议:国内市场上的高中生科研项目良莠不齐,挑选合适的项目至关重要。优质的科研项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学生参与科研前一定要面试,给导师和学生一个相互选择的机会。建议学生遇到合适的科研项目一定不要错过,除了自身成长、科研成果外,还可参加科研型竞赛,一举多得。

公益活动/社区活动

美本申请系统当中有一个栏目是 Community Activities。这部分主要是填写申请者的参加过哪些公益或者社区类活动,包括社区参与,工作或者志愿者及其他申请者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公益类活动看重哪些方面?

美国大学在评估学生的申请时,不光是看这个学生做了什么社会活动。而是期待看到这个学生对其他人或这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和承诺,重要的不是活动的数量,而是学生背后的真实意图、个人性格、对事件的思考以及收获等等。

公益活动影响力的考察,看的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真正影响。而不是目标有多宏伟,是否有报道/奖章。真正好的公益活动,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

美国招生官特别强调需要做有意义且持续的社区服务(Meaningful,Sustained Community Service):“持续”的定义是至少一年的时间;“有意义”是要能够激起同理心和利他行为 (empathy and altruism),让年轻人深入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

什么才是有效的公益类项目/活动?

  • 与未来申请的专业相关联

如果有已经确定的专业,那么公益活动的方向也可以跟专业相关联。以近几年常申专业之一的心理学为例,如果将来想申请心理学,除了在学术背景铺垫上,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和科学研究之外。在公益活动方面,也可以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课题。

  • 与领导力相关联

领导力同时也是美国大学看重的学生特质之一。将领导力和公益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公益活动规划的思路之一。

最直接的就是利用自己的领导力,创建一个公益项目或社团,发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某项公益事业中来。如果原本自己一直某个公益组织或项目里,后续也可以考虑发展成为部门领导或项目负责人,从而体现公益活动的发展性以及个人的成长。

个性化活动

这部分活动就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申请专业、特长等设计活动,具有独特性。

个性化活动必须是否真的热爱,是否在个人爱好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者成果展示。

如果你喜欢音乐,可以将参加音乐节或者发表的单曲写进去,或者对摄影感情兴趣也可以把你拍摄照片的作品集放在简历中。

需要说明的是,个性化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这类活动要求学生的投入比其他类型更多,需要一直在深入的学习和练习,都可以发展成为你的兴趣爱好,作为一个特色。一般情况下写进简历的活动的发起人或领导者为申请人本身,主要体现该学生的领导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一系列软实力。